欧宝体育下载地址
欧宝体育下载地址

黑龙江:青龙的狂舞(全文)

  公里,原以为一小时能到,但因为修路,走的都是农村小道,花了一小时四十分钟,摇摇晃晃才驶达村头。

  我特意选择了一处远离市区的村庄,以保证当地农业数据的原汁原味,不会受到城市工业的影响。

  路上大部分时间,我们都行驶在松嫩平原的乡间,一路望不见山丘,视野极开阔,七月底的玉米地长势喜人,一片青绿望不到边,天高云淡,万亩良田犹如翠玉铺开,草嘎嘎绿,天嘎嘎蓝,看得人心旷神怡。

  我这个南方丘陵地区来的土包子,一路被广阔的东北乡间景色,震撼得难以言语。

  到达阿拉村时,还不到上午十点,村里头有一户人家正在操办喜事,我由向导带着,去他们家里觍着脸瞎逛,一边跟老乡嗑瓜子,一边拉起家常,打听这里的经济情况。

  这个村有287户,共536人,人少户多,是因为各家分户分得勤,有三个儿子人家的,能分出四户来,村里大部分是达斡尔族,占70%,族民们已经现代化了,穿T恤说普通话住水泥房,只在本族沟通说达斡尔语,其余村民是汉族,还有极少部分鄂温克族和蒙古族。

  村民们几乎每家都有小轿车,大部分是十万以内的车,看外形都略有些老旧,可能是二手车,各家大都住在一层平房里,达斡尔人的庭院显得有些杂乱,汉人则收拾得十分整洁,前庭后院种满瓜果花卉,可能是达斡尔人原是游牧民族,落脚没多少年,还不太习惯收拾定居,而汉人农耕千年,绝不放过每一块可以种植的土地,养成了有土必收的习惯。

  我问为什么这边村里房子都只盖一层,他们说要干农活,农具一层放着方便,再说他们这地方大,习惯宽着建。

  我说宅基地不都是有规定的吗?应该是成本问题吧?他们说是。沉默了一会,说确实主要还是成本问题。

  我又东踅踅西摸摸,在村子里逛,见到各房子外面,通常有一个不起眼的电器设备,便问起这东西的来由。

  村里人说,这是政府搞的“厕所改革”,建现代厕所用的设备,各家各户拨款5000块搞这个,以前村里都是旱厕,又脏又臭,现在都改马桶了,每家都有一个化粪池,满了就会有专门的公司抽走做肥料。

  我又习惯性问起社保医疗教育的事,他们说,现在交的农村合作医疗350元一年,在区里报销80%,市里报销60-70%,村民们都有车,一般生病开车一小时,去区里和市里的医院。

  社保方面最低每年200元,最高3000元,最低档的社保交到60岁以后,每个月能拿120元,大家都交的最低档的社保,最高档的能拿多少,他们也不知道。

  至于教育,村里的小学原本有100来号人,但现在大家都不想生,有小孩的也都送到城里读书,不过村里小学也没停办,但就3个学生,5个老师,老师比学生还多。

  乡亲说,因为他们是少数民族村,有规定,只要有一个学生,这学校就得办下去。

  “阿拉村共有田地一万亩左右,人均13亩,主要种玉米、大豆、以及少部分水稻......”

  我说我在湖南乡下长大,我全家只有1亩2分地,9分水田、3分旱地,全家四口人,人均3分地,你这人均13亩对于我这个湖南人,实在太震撼了。

  原来东北这边15小亩或者10大亩叫一垧地,常用单位除了“亩”,就是“垧”,大家平时种玉米居多,因为玉米易存活、不操心,有个旱涝病虫害,也不会绝收,省钱省事,种水稻伺候起来麻烦,价格不稳定,大家都不爱种。

  崔书记自己家5口人,就种了65亩玉米,一亩地一年收1000元上下,扣掉成本,种地纯利润4-5万元,他家还养了15只鸡、15只鹅补充肉食,这里搞养殖的少,全村只有300只羊,只有一户养了30多头肉牛。

  村里年轻人都不爱种地,毕竟外出打工能挣4-5千一个月,地直接租给别人种,一亩地一年也能收550元租金,一年啥都不干就有3万块上下的固定收入,再出去打工挣钱,比守着土地强。

  除了这种粮食地,阿拉村每户至少还有两亩地的庭院,种茄子、辣椒、豆角、大葱、土豆、南瓜、菠菜、芹菜、香菜、黄瓜、丝瓜、秋葵、白菜、胡萝卜等蔬菜自己吃。

  不过到了冬天,还得买南方来的蔬菜吃,这里冬季太长,一年只收一季,差不多半年撂荒,自己种不出新鲜蔬菜。

  崔书记说,一家就算60亩地,全家如果指望着地里头的收入,产出还是太低,村里头一半的人都不种地了,一年到头在外务工,去做车间工人、快递、外卖、服务员等活路,真正种地的都是承包了20垧,差不多300亩才搞,一年扣除各种费用,纯利大概10万多。

  农村最大的进步就是农业生产机械化,从种到收全部机器搞定,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是过去了,等到地没人种,到时肯定搞合作社模式,阿拉村一万亩地,交给5个人就可以了,原先的农民们都进城,每年固定收一份地租就行。

  美国农民平均一个人种1728亩地,如果阿拉村到时5个人种一万亩,差不多也是美国大农场的水平了。

  不过东北这恐怖的土地面积,我们湖南丘陵地带,没办法搞这种大规模机械耕收,那怎么办?

  有小型农业机械啊,崔书记说,你们湖南年轻人也不种地了吧?都去城里工作,到时还得流转到合作社,还得是机械作业,一个村的地,还是交给几个人收拾。

  我点了点头说:最后这一代年青农民,都会从事工业或者第三产业,最后拯救农民的,还得是工业。

  崔书记最后叮嘱说,你应该去建三江看看的,听说那里已经有5G无人农业机械了,那里应该是中国农业的未来。

  作为一个南方人,没去东北前,我从没听说过建三江,其实建三江,就是北大荒的一部分。

  北大荒共5.53万平方公里,含12市74个县,泛指黑龙江嫩江流域、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广大荒地,西邻小兴安岭,东至乌苏里江,就是中国地图最东北那一大片。

  北大荒原本是由一大片一大片的灌木丛、沼泽地、齐胸高的草地、原始森林、湖泊等组成,据关于北大荒的纪录片记载,刚去探索的,走到北大荒深处,蚊子寄生虫等,能密密麻麻爬满一身。

  造成这么荒凉的原因,是满清得天下后封关,不准汉人入关内,于是荒草与野兽遍地,北大荒还是个稍正式点的称谓,其实民间管这一片地叫“鬼沼”。

  建国后之所以要开发北大荒,一是国家建设大量需要粮食,而北大荒这里土地极肥沃,黑土层有50-100厘米,这些黑土层是由植物腐殖质沉积变化而来,每400年才生成1厘米,全世界只有东北平原、乌克兰平原、美国密西西比平原才有这么肥沃的地,这种天赐之地不开发实在可惜。

  二是北大荒地处东北要地,离外蒙、俄罗斯、朝鲜都近,能够更好的起到囤田守边的重要军事作用。

  那年,31个师转为建设师,其中15个师分布在黑龙江和新疆两地负责开垦,既解决了军队数量过大问题,又起到了开发土地的作用。

  1954-1956年,王震将军令铁道兵7个师,近两万官兵来到北大荒,1958年又有10万转业官兵前来支援建设。

  也在1954年,苏联向我们援助了一批农业机械,在三江平原建立友谊农场,使北大荒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使用先进农业机械的地区,从那时一直到现在,北大荒在农业机械化方面,一直是中国最先进的地方。

  北大荒最最艰苦的奠基,是1952-1958年,由转业军人完成这一阶段,军人们从住地窨子起步建设荒原,吃了最深的苦,从1959年开始,来北大荒的人就开始来自社会各个层面。

  时隔63年后,2022年7月的一天,我在建三江见到张继颖50岁的儿子老张,听他讲起父辈的往事。

  老张说,他们家原住在山东日照榛子埠村,爷爷教私塾出身,他父亲张继颖共有兄弟姐妹九人,排行第八,1959年张继颖16岁,家里穷得揭不开锅,日子过不下去,听说去建三江能吃上白面馒头,还能挣工资,刚刚读完初中,便跟着二哥一起前往北大荒。

  家里另有三姐四姐,决定去往新疆建设兵团支边,四个人便在村口大槐树下分手,张继颖母亲腾出全家一星期的口粮,给每个孩子做了六个地瓜面煎饼,三姐最疼张继颖,给他织了条围巾戴上,还偷偷拿了两个煎饼,塞在张继颖的行李里。

  两兄弟去到大东北,两姐妹去到大新疆,万里迢迢,中间全靠书信联系,一别就是48年,再见面时,大都已是七十多岁的白发老人。

  张继颖和二哥从山东乘火车到达佳木斯,又乘船到达勒得利江边,之后步行18里,以知青身份,来到建三江13连报道。

  后来张继颖回忆,他来时是1959年4月,眼前见到的全是荒草甸子,长满了矮灌木,“房无一间、地无一垄”,他们干的第一件事,是赶紧先把房子盖起来,不然等到冬天会活活冻死。

  他们用两棵树做房梁,铺茅草做屋顶,把茅草倒进大泥里,用脚踩泥草和匀乎了砌墙,没有玻璃,直接用原木做门窗,赶在当年9月盖好了房子。

  一边盖房,还一边开荒,先放火烧荒,再用拖拉机把土地翻过来,将草木当肥,老张说,那时候的建三江,“黑土厚达1.2米,插根筷子都发芽,种啥长啥。”

  在北大荒忙活了三年后,1962年,19岁的张继颖回了趟山东日照,经人介绍,认识了老张的母亲,相亲的时候张继颖画大饼,说北大荒多好多好,能吃白面馒头,成功将媳妇骗到建三江。

  把人带来后,张继颖买了一个菜墩、一把菜刀、一个勺子、两个碗、一把筷子、一个水舀子(瓢),又找单位领了间13平米的泥草房,就算正式结了婚,开始过日子。

  老张向我转述这段历史时,对父亲结婚时的物件记得如此清楚,说明张继颖曾反复对他讲起过这段往事。

  平日里干活全靠人力,顶风冒雨、爬冰卧雪地干,张继颖常常光着脚跳进冰冷的水里干活,落下了病根,老张小时候见得父亲,每年5月初,或者阴天下雨,腿就犯毛病,疼得他满地打滚,疼得拿头撞墙,脸上汗珠滚滚而下,每次见到,他都觉得深深的恐惧。

  他母亲分到家属牌,也要干农活,那年头拌农药666粉都没有护具,没戴手套光着手去拌,剧毒农药非间接接触皮肤,也落下一身病痛,40多岁时牙齿就全掉光了。

  创业之苦,苦到他母亲怀老张六个月时,还扛着180斤的麻袋上跳板;苦到平时将大颗盐粒沾在热油里滚一滚,当菜吃算改善生活;苦到张继颖夫妇前面五个孩子都没保住,一直到老六才活了下来。

  那年是1972年,老张说,他能活下来,是因为那年生活好了一点点,能吃上白面和豆油了。

  但是老张后面,又有两个妹妹没活成,全家夭折了七个孩子,都是生下来就没了。

  到1985年,他们家才从泥草房搬到了砖瓦平房,建三江的生活才终于好起来。

  七星农场离休干部李德恩也曾回忆,他到北大荒时,“蚊子、小咬和瞎虻,一日三班倒的咬人”,每天这三类蚊虫轮流对他们发起进攻,下田前人还好好的,回来脖子都被咬得粗了两三圈。

  那时候也没有托儿所,有人带两岁的孩子下地干活,将孩子放在草粿里,结果孩子被狼叼走吃了,只留下一只小鞋子。

  除了前面介绍的转业军人,1958-1959年来了山东支边青年共7万人,其中65%是女性,解决了许多青年的婚姻问题,1970年来了11万大中专院校和教技人员,1966年来了54万知青,1978年又来了一批自愿农垦人员。

  有人来就有人走,1976年知青开始陆续返城,1978年达到顶峰,北大荒瞬间流失大量人口,学校十几天都没有老师上课,建三江只有大量招收有初中以上文化的新人来填补人口。

  之后改革开放,建三江有了自来水、电、客车,农业机械逐渐普及,粮食产量也慢慢变得高。

  以张继颖为代表的那一代人,在历经那么多苦难后,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富饶美丽的建三江。

  再也没有人光着脚在地里劳累,忍受烈日酷暑,从插秧到收获,全部通过大机械搞定。

  我甚至在现场见到了5G无人农业机械,人可以呆在办公的地方操作机器,门都不用出。

  建三江现在的田地,分为市场田和身份田,18-60岁的农场职工,都可以分配到身份田,市场田则是对外承包,出价高的人就可以包下来。

  分到田地的许多人,家里种着几百亩地,因为是大机械作业,一年只需要在建三江工作21天,其他时间都可以在外地生活。

  这里房价便宜,40万可以买别墅,20万可以买一套80平的房子,厂部的毛胚房,只要2000块一平。

  这里的水稻比我在湖南农村见到的要更挺拔,杆株更高,因为机械耕作,排列更规整,亩产也能达到1200斤每亩。

  这里的农业机械已全部实现了国产化,暂时还没有德国美国的机械精致,但已经足够好使,赶超他们也就是十到十五年的事了。

  温室大棚里则栽着各种各样的水果花卉,榴莲、火龙果、莲雾居然都有,还有各种无土栽培的蔬果。

  今天的建三江和北大荒,就是我们八零后小时候幻想的现代农业,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在这里先做试验,再逐渐推广到全国。

  当我们走向稻田,或者端起饭碗,当我们吹着空调能启动机器时,我们要知道,现在能获得的一切并非理所当然。

  从建三江往西近600公里,有片同北大荒经历相同的区域,便是全国大名鼎鼎的大庆。

  我原本以为大庆是一座到处是石油钻井,咣起咣起响声迭起的城市,结果跑去一看,城市跟中国另外的地方几乎一模一样,只是马路边旷野处多了些磕头机在那不停歇地埋头干活。

  乡亲说,他们这乳业发达,是因为泡子多,又是盐碱地,很适合长牧草,能养出好奶牛。

  就是湖,这荷花不是长湖里吗?向导指着那一大片荷花说,大庆是百湖之城,到处都是湖泊和湿地,有水有草,其实是一片好牧场,所以才有好奶粉,又用奶粉做出好雪糕。

  不会的,现在一滴油都不会落在地上,黎明河也治理清澈了,大庆的环保现在做得很好。

  我们一边说着话,一边来到了市区东南处的龙凤湿地,此时夕阳渐沉,红彤彤挂在天际,看到各种鸟类在天空盘旋,下面湿地里绿草茵茵,水波粼粼,空气里微带着水腥味,这种亲切的自然场景,居然出现在市区里头。

  乡亲指着脚下的高架桥说,修这座高架桥,主要也还是为了保护这片湿地,原先是一条马路穿过这里,湿地里有76种鸟类,207种野生动物,小动物常常因为过马路被碾死,修好高架后,就再也没发生这种事了。

  我查了下数据,大庆确实有84万公顷草原、64万公顷湿地、284个百亩以上的湖泊,光主城区就有26片湖泊。

  湖泊之多,虽不能跟武汉比,但也相当可观,我一直以为大庆是黑乎乎粘稠稠的石油城市,居然是个小江南。

  乡亲说他父亲就是油田二代工人,他们家打小是王进喜的邻居,对大庆油田知根知底,于是带我去到铁人纪念馆,见到了王老爷子。

  王老爷子早已经退休,满头白发,站在铁人纪念馆前,笑微微着跟我打招呼,我们在馆内信步而行,老爷子指着各种展览用的物什,跟我讲起大庆油田的陈年往事。

  1953年,王老爷子的父亲十七岁,先到的甘肃玉门油矿当学徒,他当时在后勤保障队,王进喜则在钻井队,那年王进喜30岁,已经在油矿干了15年,他6岁时就带着右目失明的父亲沿街乞讨,15岁就在玉门油矿当童工,出身极苦。

  因为出身过于贫寒,王进喜没读过书,几乎不识字,入党申请书都是请人代写的,我在铁人纪念馆还听到他打电话的录音,若不是屏幕上的文字,完全听不懂他的甘肃方言。

  准确地说,王进喜是一个文盲,我猜测他身边许多同事也是这样,但就是这样的一代人,从文盲起步,解决了那么多技术问题,打下了中国石油的根基。

  今天学历不高的各位,看看王进喜,绝对不能气馁,学历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,这世上只有放弃的人生,生活中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。

  1958年王老爷子他爸带着全家人又去到克拉玛依油田工作,才干了一年,1959年,突然传来大喜讯,大庆油田发现了!

  1930年日本人就跑到东北来找石油,到1942年钻了81口井,深达千米都没打着,那时全国缺油,1948年时,中国全年产油仅32万吨,到1957年,全国一年也才产145万吨石油。

  1955年地质部召开石油普查会议,根据勘查结果,决定派人去松辽盆地找油。

  1958年,根据前期实探结果,收缩到松基一井、二井、三井三处重点区域找油,那时候没有大型载重汽车,还只有乡间土路,工人们挪动100吨的乌德钻机,130公里的路程,需要走两个月。

  其中松基三井从1959年4月打到7月,打到1200米左右,终于打到了油砂,工人们欢喜得抱在一起,“比抱儿子时还乐”,9月26日,黑色油龙顺着管子喷出来,油花飞溅,工人们在现场一片欢呼。

  当时松基三井在大同镇,黑龙江省委提议现在是建国十周年,将大同改名为大庆,便有了今天的大庆油田。

  大庆发现油田后急缺工人,王老爷子他爸便于1960年10月,又拖家带口,从克拉玛依乘火车来到大庆。

  王老爷子说,他们在当地打听,得知落脚这块地叫“萨尔图”,指月亮升起的地方,4月29日,这里已经开过一次“大庆石油会战万人誓师大会”。

  幼年的王老爷子,便跟着父亲在大庆火车站下车,他说,眼前“茫茫一片荒原”,就是一大片不见边际的野草地。

  除了他们这种技术工人,前面已经另从克拉玛依调来了石油工程第一师,就是原19军第57师共8000人,战斗力特别强。

  在王老爷子来到大庆前五个月,已经有4万多石油人提前到达,这里冬天最冷时能达到零下40度,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居住问题。

  跟建三江的乡亲们一样,1960年9月前到达大庆的年轻小伙们,先挖出一片地洞,住在地窨子里面。

  地窨子建于地下,平日里密不透风,阴暗潮湿,人住久了会患风湿和皮肤病,大家一合计,还是建干打垒吧,四五万人便开始在大庆荒原上建干打垒居住。

  干打垒是用砖框土坯,或者纯干土垒起来,顶和墙十分厚实,看起来又丑又憨,但是冬暖夏凉,造价便宜,建起来又容易,只需要羊草、芦苇、泥土和木材,可以就地取材,大庆人花了120天,一口气建了30万平米的干打垒,一共只花了900万,如果是砖瓦房,大概要6000万,节省了大量资金,解决了当年的过冬问题。

  王老爷子带全家到大庆时,已经用不着住地窨子,可以住进刚建好的干打垒里,但房子不够分,四家人住一间屋,住了好长一段时间。

  我在黑龙江时,不止一位老人跟我讲起过在干打垒居住的往事,他们通常用自嘲的口吻,说起几对夫妻混居时的尴尬场景,白天大家亲如一家,晚上在席铺中间拉上一块布,“各顾各的说话办事”。

  王老爷子说,他们全家人的衣服,是从新疆带过来的,一年四季一套衣裳,吃的是高粱米、玉米面,工人每个月20多斤口粮,工人家属则没有配额,要自己去开荒种地养活自己。

  平时交通全靠两条腿,半小时才能在黄土马路上见到一辆解放牌卡车驶过,1959年也没有医院,生病全靠硬挺,或者职工里有通医术的帮大家看看。

  后来见到时,油田领导谈起医疗问题,1960年才建了三层楼的油田总医院,大家平时管它叫“大医院”,就是今天大庆油田总医院的前身。

  跟建三江一直苦到1980年代不同,大庆苦到1970年代,就没那么苦了。

  1960年6月1日,大庆油田发出了第一列原油,3年后,累计生产原油1166万吨,占到全国石油产量的51%,简直是国家工业发展的起动机,是当时国家工业的掌上明珠。

  据王老爷子回忆,作为技术工人,他爸在1965年时,拿80多块钱一个月,属于高薪收入,王老爷子的母亲种地挣工分,年底也有一百多元收入,两口子养活一家子七口人没问题。

  当时油田大部分人的收入,是40-50元每月,而当时全国许多工厂工人的月工资,是30元左右,农村居民年收入,才90元左右,月收入才七八块。

  当时一斤大米约0.13元,一斤猪肉约0.64元,一斤大白菜约0.02元,物价较低,80块钱养全家是正常现象。

  在第一代石油工人的努力下,从1964年开始,大庆以每年350万吨的速度增加产量,到1976年,原油产量跨上了5000万吨,一直维持到2002年。

  虽然跟世界第一的沙特加瓦尔油田,那恐怖的2.8亿吨年产量没法比,但在少油的中国,大庆实在太宝贵太宝贵,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工人们的生活,1970年有了市政,开始有城管、路管、百货大楼,城区主要分西城东城,西城以油田为主,东城以市政为主。

  1976年盖了一部分砖房,先分配给了工程师和干部,1979年开始遍地开花盖楼房,工人们陆陆续续从干打垒住进了楼房。

  王老爷子说,他1971年进大庆做学徒工,28块钱一个月,两年后出师,工资涨到34块钱,后来涨到三级工45元月薪,全家他爸他姐他自己加上母亲三四个人挣钱,日子一直过得挺好。

  1977年大家都有了自行车,1978-1979年,身边的家庭开始陆续普及黑白电视,1980年代陆续有了彩电,据他估计,那时候身边30-40%的家庭都有电视机。

  我颇有些吃惊,我说我在湖南农村,1987年全村才有第一台黑白电视机,我家是1992年买的第一台17寸韶峰牌黑白电视,还是村里比较早的,大庆人居然1980年代普及了彩电。

  王老爷子说是的,从1970年代开始,周边女性挤破头想嫁给油田工人,嫁过来生活就有保障,刚开始时吃的一般,穿的话因为油田活脏,也不太好,后来吃的也丰富了,活也不脏了,生活越来越好。

  大庆市区从1978到2000年,突飞猛进搞基本的建设,2000年后又大搞文化福利场所,现在高铁、机场、图书馆、纪念馆全都有了,加上大庆生态环境好,住在这还是挺舒适的。

  我问老爷子的退休收入,老爷子说他2013年退休,现在每月7000多退休金,今年还涨了163块。

  老爷子说正常,他周边的其他老石油人,都是七八千,市政的有技术的,退休能拿到一万上下。

  我问现在石油工人的收入,王老爷子说过去很好,他儿子1998年大学毕业时,进油田第一年,就能拿2700多块。

  我迅速查了下1998年的人均工资,当时城市工人普遍是在300-800元每月,以杭州举例,当年杭州市卫生局工资最高,月薪1467元,杭州丝绸控股公司月工资最低,月薪520元。

  我印象中,1998年邵阳市工人的工资大概是500-600元左右,大庆油田的新人职工,居然高达2700元,在全国真是逆天。

  现在就不太好了,王老爷子怕自己记错了数据,还打电话问起了一名年轻后生的收入,挂上电话后说,现在扣完五险一金,大概四五千块钱,不过福利很好,钻井工人都住公寓,有服务员帮忙洗衣服,食堂伙食可以点餐,上下班车接车送,各种劳保护具都免费。

  我在大庆另遇到几名从油田出来的年轻人,他们有本科学历,现都在外地工作,他们说,从油田出来的根本原因,是自己一个月才挣四千多,还不如沿海一个工人,不能年纪轻轻等退休,趁年轻都出去闯荡了。

  从2003年到2014年,大庆油田的产量从5000万吨降到了4000万吨,之后,又缓缓下降到3000万吨,产量离最高峰跌去了40%。

  2014年普京夺取克里米亚后,美国为制裁俄罗斯,后续将油价打到40美元一桶,过低油价波及到大庆,使其在2016年两个月亏损60亿,油田便将其管理的学校、公交、供热、通讯等剥离出去,转给政府或市场,之后油价回升,大庆一直平稳运营,但再也没办法像过去那样提供大量高薪就业岗位。

  当地乡亲说,大庆已经十多年不招工了,有人员退休后也不做补充,清退了合同工,也不大面积对外招工,仅接收大学毕业分配来的新人,员工总人数,从巅峰时的20多万,减少到现在的9万人。

  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时,一共收费了18亿美元,加上流动资金,需要27亿美元流动资金,这当中吉利出资41亿,大庆国资出资30亿,上海嘉定出资10亿,成都市政府出资30亿,所以才有了今天的上海沃尔沃总部,和成都大庆沃尔沃工厂。

  大庆沃尔沃原本发展得挺好,2020年时共实现产值440亿,出口120亿,解决了当地2800人就业,还吸引了5家零部件企业落户大企高新区,原本预计到2025年,大庆要实现整车年产20万辆,零部件企业50家,市场服务企业230家,达到千亿级产业。

  以现在的情形看,大庆沃尔沃不可能达到20万辆目标,而且产量非常有可能会持续下跌,除非沃尔沃电动车改革成功,要不很有可能会面临被国产电动车收购的结局。

  大庆转型之路,主要放在“油头化尾”、沃尔沃汽车、新材料三大产业板块,目前来看,转型困难重重,大庆油田储量也不多了,但大庆累积了国内一线、国际中上水平的油田技术,包括采油钻井、修井、勘探等,目前开始在海外接单,走出去要生存,在伊拉克、沙特、苏丹等54个国家开展油田开发、工程技术等业务。

 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,大庆为国家做出过巨大贡献,它的实际税收常年超越省会哈尔滨,但大部分都会上缴给中央。

  有一些大庆朋友跟我抱怨这事,说大庆的税要是能留在本地,大庆不知道多富裕,我说江西的有色金属,湖南四川的矿产劳动力,这些也都是本地资源,但也没有留在本地,都是以低廉的价格输入到了沿海工业城市,这些都是全国一盘棋的一部分,只有先发展沿海工业,赚到钱以后再反哺不发达地区,国家才可能发展,如果各省不齐心,那就会出现全国大面积不可控的贫富差距,大庆起家是举国之力起来的,咱不能忘本。

  而且目前大庆的经济情况,在黑龙江还算良好,其278万人口,只有我老家邵阳近三分之一,但2021年创造了2600亿GDP,跟邵阳总体量却差不多,退休工资相比来说较高,流失人口也是全省最少,这座城市在整个东北都处于第五名,仅弱于大连、沈阳、哈尔滨、长春,毕竟大庆底子在,技术还在,自然环境又好,怎么看都差不到哪里去。

  要说起齐齐哈尔,当然要先说烤肉......哦不,我们先擦一擦口水,先必须要说起富拉尔基。

  富拉尔基是达斡尔语,意思是“红色的江岸”,是齐齐哈尔下的一个区,1961至1980年间曾叫红岸公社。

  一五期间,当时跟苏联正处在蜜月期,为了背靠老大哥,求一个安全,便在离苏联较近的齐齐哈尔市,挑出有嫩江经过、地基又扎实的富拉尔基区,承接了苏联援建的中国一重、北满钢厂、富拉尔基热电厂三大企业。

  后来,又陆续建有黑龙江化工厂、齐齐哈尔玻璃厂、富拉尔基纺织厂等十多家企业。

  这些企业都有自己的专属机车和铁路专用线,一重甚至每个车间都有军队驻守,同厂但不同车间的人都进不去。

  1950年2月,与斯大林会面结束后,回国途中,与周恩来一同参观了苏联乌拉尔重机厂,看到苏联宏伟的大型设备,十分感慨,说中国人民也要有自己的乌拉尔重型机械厂,回国后便将一重列为一五计划156个重要工程项目。

  一重有多重要呢?它是民族重工业发展的起点,它是国宝级重型装备制造企业,为了稳住一重,那个有一万多女工的富拉尔基纺织厂,特意从上海迁过来,主要是未解决一重男职工的婚姻问题。

  7月29日,在我去阿拉村调研之前,我在齐齐哈尔拜访满头白发的张老先生,他曾在一重工作十年,对里头的事如数家珍,说起当年往事,忍不住侃侃而谈。

  张老的父亲毕业于沈阳东北工学院,很早就进了一重,张老算是一重二代职工,据他说,1954年9月,全国1.6万人来到富拉尔基,在荒原上完成打桩、沉箱、金属结构三大奠基工程,1960年6月完成了对一重的验收,批准投产。

  不久后一重生产出了125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和1150毫米初轧机两大重点产品,后又生产出2800毫米铝板冷、热轧机和30000吨模锻水压机,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成套重型机器产品的历史。

  放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上,这也是划时代的成就,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工业母机,能自己生产重工业设备。

  张老说,除了一重,1953年建成的北满钢厂也十分重要,它是中国第一个特钢厂,能生产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钢铁,职工多达1.78万人。

  那是东北重工业的黄金时代,一重填补了国内工业产品400多项技术空白,能独立设计制造核岛铸锻件及核岛主设备、石油化工重型容器、热连轧成套设备、冷连轧成套设备、重型锻造设备、火电机组大型铸锻件、水轮机关键铸锻件、大型支承辊、大型船用曲轴锻件等等。

  比如世界首台万吨双柱斜置式油压机、世界级1.5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、世界最重的2044吨煤直接液化反应器等等。

  张老说,他1988年大学毕业进一重时,厂里先给他发了1500元安家费和一个大公文包,那年头,2000元就可以盖3间房了。

  他刚进工厂时听领导开会,领导在台上讲话:一重在银行的现金存款都高达2亿,全厂职工三年不干活,都能让大家照吃照喝。

  富拉尔基最风光的时候,除了三大厂,造纸厂有两万人,红光糖厂有七八千人,建华厂、车辆厂、纺织厂都有一万多人,其他各种小厂另算。

  张老1988年进厂时的工资是62.5元,当时公务员是30元每月,普通地方大学生是54元每月,张老说,一重当时富得流油。

  那时候,就有浙江人跑到这边来讨生活,卖配件给这些大型国企,或者将北钢看不上的边角料拿去浙江加工一下,再拿回来卖给北钢。

  浙江人那时就满世界跑,从最底层的生意开始接触这一些行业,最终是他们熬到最后,承接了大东北的许多机械产业。

  张老说,他在一重的好日子也就十年,1998年他以1.2万元下岗,出来做钢材生意至今。

  我不由得问张老:“既然一重和北钢的技术在国内领先,这么好的厂子怎么会走下坡路?”

  “主要是三角债。”张老说,“计划经济嘛,牵一发动全身,我们下游的工厂给不了货款,就把我们也给拖垮了,一重的底子是没问题的。”

  2010年一重上市,之后持续走低,2016年时曾巨亏57亿,之后经过一系列改革,将19个管理部门精简到13个,取消二级单位109个,裁员2355人等,2017年扭亏为盈,实现净利1.08亿,到2021年,实现净利16亿,重新活了过来。

  而那个为中国第一代超音速飞机、第一门厚壁火炮、第一座大型高通量原子反应堆、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、第一辆坦克、第一艘核潜艇、第一颗和人造卫星提供钢材的北满钢厂,2003年曾因严重亏损全面停产,2004年交辽宁特钢重组不成功,到2016年很多问题大爆发,东北特钢董事长杨华甚至自尽而亡,北满特钢又陷入重整,2017年交建龙集团重组后,2018年终于扭亏为盈,磕磕绊绊终于活了过来。

  但现在的北满特钢,再不是那个1.78万名职工的北钢了,它现在只有4000多员工。

  其他许多工厂均已倒闭或缩减,富拉尔基的工业果实,只有北钢和一重这种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厂,在重点关照下存活下来。

  “当年富拉尔基区一共有34万人,光一重就有两万多人。”张老重复着他说过的这句话,“但现在,富拉尔基数据有19万,但真正在这生活的,可能只有10万人。”

  2021年,406万人口的齐齐哈尔市,仅创造了1224亿GDP,这还是一重和北钢犹存的数据,可见齐齐哈尔的工业,是近乎扫荡式的衰退。

  但更让人不安的是,1224亿GDP居然可以在黑龙江排第三,第四名的农业大市绥化是1177亿,第四名到第十名,没有一座城市的GDP能过千亿。

  齐齐哈尔的农业资源极丰富,光耕地就有4300多万亩,而我们整个湖南省才5443万亩耕地,一个市能干翻我们一个省,所以动不动人均十几亩地,一望无际的平原上,每年栽种着1500万亩玉米,1300万亩大豆,600多万亩水稻。

  齐齐哈尔这一个名字来自达斡尔语,意思是“天然牧场”,全国知名的齐齐哈尔烤肉,根源就在于这里养出来的牛肉质好,这里地处北纬47度黄金牧草带,周边数百里都是水草肥美的平原,又有嫩江中游的天然水源,养出来的安格斯牛,味道香而不膻、鲜而不腻。

  促成好烤肉还有两个主要的因素,一是这里汉蒙朝多民族杂居,一般杂居处厨艺交流多,东西都好吃,大家平时都爱吃肉肉,自然取长补短,融合了各族的料理手法;二是齐齐哈尔重工业发达,车辆厂、机床厂的工人们动手能力强,很早就利用工厂废铁自己做烤锅,男工们在自己家伺候媳妇练出一手好技术。

  吃烧烤本是新疆人带过来的,齐齐哈尔综合以上特殊条件,以好肉、好锅、好料理为基础,配上几瓶雪菲力,自我学习贯通,才在1980年代,形成了著名的“齐齐哈尔烤肉”品牌。

  当地人哈哈大笑,说徐州是烧烤,我们是烤肉,烧烤范围更广,我们做的是细分市场。

  我便在当地品尝了一次,其料理、摆盘、味道确实有独到之处,是去黑龙江必须体验的事物之一。

  粮食多使这里产生猪,全国生猪前几的大户都在这里有基地,饲养着五六百万头生猪;牧场好则使这里产好奶粉,飞鹤奶粉的总部就在齐齐哈尔,从2004到2021年,飞鹤缴税高达155亿元,是齐齐哈尔的第一纳税大户。

  齐齐哈尔和大庆有着许多相似之处,两市都是移民重工业城市,但大庆底子更好,局面还维持得住,过去十年,只流失了12万人,而齐齐哈尔的重工遭到重创,过去十年流失了130万,位居黑龙第二位,仅次于农业大市绥化。

  齐齐哈尔的变化,是黑龙江和整个东北三省的缩影,除了中央重点保护的部分国之重器,许多工业难以避免走向衰落,整个黑龙江与东北三省,也不由自主,走向了重农轻工的发展道路。

  我去到黑龙江时,伊春是我到达的第一站,在这之前,我从来就没留意过伊春,也很少很少,在生活中听过它的名字。

  当飞机在伊春上空即将降落时,从窗户向下望去,见到让人心醉的一大片广袤的绿,瞬间让人心旷神怡。

  伊春的绿,和我常居广东的绿是不一样的,广东树木整年不落叶,历经四季风雨,颜色更深一些,伊春的更显娇嫩浅雅,是春天独有的绿。

  伊春其实是小兴安岭中心处的一座小城市,这里的山不高,约莫500米左右,呈现出逶迤绵延的温柔景象,又因为夏日气温较低,天高地阔,落日时的景象美得令人眩目。

  全市有林地300多万公顷、湿地40万公顷,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4%,到处是红松、云杉、冷杉、落叶松等,各处森林公园里,长满了挺拔冷峻的参天大树。

  这里原本叫伊春镇,只是一片望不见底的森林,1950年归伊春森林工业管理局管辖,下设5个森工分局,本没什么人,为了支持抗美援朝,1952年林业三师开进小兴安岭,才给伊春带来了大量人口。

  大家都是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,伊春到处是林地,种田的人少,普遍搞林下经济,就是种一些药材、木耳、大豆、花生、蓝莓、蜂蜜、松籽、榛子,或者搞一些林下养殖等等。

  我逮着一个年轻人问了问他们家的经济收入,他父母四十多岁,流转了4亩林地,家里靠种木耳为生,一年能收7.5万小袋木耳,一袋挣一块钱,纯利润是7.5万元,他们家在镇上建有楼房,在林地建有平房,平时主要在林地忙活,给他挣大学学费和生活费。

  他说家里人除了种木耳,其他时间会出去务工,属于半务农半务工,务工也能挣一些钱,家里一年大概有十几万的收入。

  伊春的城区也挺有意思,这是我到过中国最北边的城市,原以为会看到残败荒凉的样子,结果哪怕在旧城区,马路宽敞、路面整洁,建筑全是简欧风,比湖南普通城市杂七杂八的外立面,显得干净时尚多了。

  其实伊春并没有值得在《万里江山图》系列写上几千字的底蕴,但我个人极爱它的风景,存了私心,非要拉出来单独说。

  在伊春这几天,我走了好几家森林公园,每到一处,无论是见到河谷、花海、高山,都跟个傻子似的,不停地啊啊啊啊地叫唤说“好美”、“好漂亮”。

  伊春的美还不是许多自然景点那种荒芜的美,它是清雅、宁静的美,是充满生机的美,伊春像一个北方的小家碧玉,惹得人看她一眼,就意乱神迷。

  尤其是金山鹿苑,在一片美得令人窒息的山谷间,一条小溪潺潺流过,沿坡草地上放养的几十头小鹿,个个长得圆润可亲,温良乖驯,也不怕人,任由别人抚摸它,这种人与自然动物的奇妙体验,比日本奈良的鹿不知道要好到哪里去。

  在我跑过的城市里头,感觉攀枝花和伊春就是中国的两个世外桃源,不过攀枝花是阳面,是热情的桃源,而伊春是阴面,是冷雅的桃源。

  我单独将伊春拎出来讲,还有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中国的文艺作品,无论是外人拍的,还是东北人自己拍的,都把东北拍得土脏穷,让人望而生畏。

  而实际我在现场看过后,才发现东北风景之秀丽,天地之广大,物资之丰富,完全是大美之地,可完全媲美全球许多风景胜地,但东北却根本就没有将如此壮美的景色推广出去,以至于许多人不知道东北的美。

  当我站在齐齐哈尔阿拉村高耸竣朗的松树林前,或看到金山鹿苑那一片如电脑壁纸的青青草地,或望着建三江一望无垠翻滚的麦浪时,我心里头会不由升起一股醉意,我会想:

  东北到处都有这么美的地方,丝毫不弱于北欧,而全国人民,为什么却从不知道?

  在离开伊春时,我十分恋恋不舍,这里离广东实在太遥远,我再来的机会应该不多了,但我要强烈推荐伊春,它是每一个中国人,在夏季时,值得一生必来一次的地方。

  但我们还是该,粗略地了解一下黑龙江其他城市,对全省有一个轮廓上的认知。

  省会哈尔滨独一档,是唯一过5000亿GDP的城市,但这个数据放在南方其实完全拿不出手,放在江苏甚至只能排在第十名,放在浙江也只能排在第八名,连泰州、盐城、台州这种少有人听过的城市都不如。

  大庆、鹤岗、双鸭山、七台河、大兴安岭、黑河、伊春都属于资源型城市,其中大庆产油;七台河、鹤岗、双鸭山产煤;黑河、大兴安岭、伊春产木头。

  哈尔滨、大庆、齐齐哈尔、牡丹江、佳木斯、绥化市和鸡西市属于农业大市,乡下常常是一望无际的农田,开车在高速上半小时见不着人,但农业难以让人富裕,乡下呆久了又特别寂寞难熬,加上冬季十分漫长,所以也留不住人。

  哈尔滨、大庆、齐齐哈尔属于三大工业城市,但都是衰败后的工业城市,年轻人也在往外跑。

  具体分析的话,绥化和牡丹江原本人口就多,主要是依靠农业,没办法提供大量高质量就业岗位,所以人口流失排第一,十年流失了166万人和50万人,齐齐哈尔前面介绍过了,十年流失了130万人。

  伊春、鹤岗、大兴安岭、双鸭山等其他城市虽然也在流失,但人口基数小,再流失一段时间就快见底了,毕竟一座城市总还要一定基数维持的。

  像伊春,它现在只有80万人,但这么大的地方,总要有人守林守山,估计流到60万人就流不动了,留下的人均资源相对丰富,以前能流转4亩地种木耳,现在能流转到6亩,也并不全是坏事。

  黑龙江发展有其特殊性,发展现代农业不需要农村留这么多人,所以人都往外走,本来应该承接就业人口的工业又在萎缩,给工业喂燃料的资源型城市又把燃料挖完了,加上天冷,三种类型的城市人口就只有往南方跑。

  1894年甲午战败后,日本想要辽东半岛,俄国担心日本抢夺在华利益,带头与德法逼日本吐出辽东,1896年尼古拉二世登基,邀李鸿章来俄谈事情,李鸿章乘豪华游轮于4月底到达敖德萨(就是今天俄乌战争那个敖德萨),沙皇以国家元首的礼仪欢迎,并派外交部长和李鸿章展开秘密谈判。

  俄国以军事同盟引诱李鸿章,要求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,李鸿章知道俄国想徐徐侵占东北的意图,但在现阶段有联俄抗日的需求,便同意了《中俄密约》,全称是《御敌互相援助条约》,不过这个军事同盟,关键一句是“本条约于日本在东亚侵犯俄国、中国或朝鲜之领土时适用”,对中国有利的写得含糊,对俄国有利的则写得清清楚楚。

  李鸿章签完密约后曾得意地对黄遵宪说:“二十年无事总可得也!”,结果迅速被打脸。

  外交制衡,只在国力强弱接近时有用,国力相差太远,洋人想打你就打你,没什么理由,也没什么逻辑的。

  9月底李鸿章回国,带上密约请朝廷批准,流程走得极机密,只有翁同龢、奕劻、光绪、慈禧得知此事,军机处和总理衙门都绕过去了,光绪不愿意签,慈禧觉得可行,摁着光绪的手把合同签了,后密约被锁在寿皇殿,鲜少有人知道这事。

  当然沙俄背信弃义那是家常便饭,在东亚修好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支线后,他们不但没帮中国抗日,反而在庚子国乱期间,以13.5万人、330门火炮歼灭清政府东北军队,侵吞了整个东北。

  俄国土地面积极广,但主要人口都在欧洲部分,为了控制东方土地,才兴建了全世界最长的西伯利亚大铁路,跟清政府签的密约,是为了节约资金,快速修到东方的海参崴。

  在没有签密约前,大铁路只修到赤塔,本来要绕一个大圈连接海参崴,成本过高,沙俄财政压力大。

  签完密约后,铁路从东北境内穿过去,呈“T”字型,一头连着海参崴,一头连着大连和旅顺,沙俄铁路从东北过,从来就没安过好心,是为侵略东北做准备的。

  1898年4月,俄国工程师希特洛夫斯基率特别考察队到达哈尔滨,确立将此处设为中东铁路与南满支线交点,哈尔滨从这一年开始惊醒。

  设哈尔滨为中心点,是因为这里有松花江,能够最终靠水运,将铁轨、机车运上岸,然后就地将零部件进行组装。

  在有中东铁路前,哈尔滨就是个微不足道的小渔村,有了中东铁路后,哈尔滨水铁交汇,发展成当时的一线城市。

  黑龙江原本的经济重镇是齐齐哈尔,在省会位置上坐了255年,哈尔滨算是黑龙江后进新秀,从中东铁路崛起,一直到1954年,才确定是黑龙江新省会。

  1898年开始,俄国的圣彼得堡人、西伯利亚人、乌克兰人,中国的河北人、山东人,西欧的德国人、犹太人等各种形形的人来到哈尔滨,共同建设这座城市。

  哈尔滨早期由俄国人设计,以尼古拉教堂为核心,以蛛网式布局向外延伸发展,那座尼古拉教堂,毁于1966年的文革破四旧,现在郊外的伏尔加庄园建有一处复制品。

  有人来就要有酒店,有货物就需要有市场,于是著名的马迭尔宾馆和中央大街依次沿着松花江建了起来。

  因为是俄国人主建,而俄国人的美学大多数来源于法国,所以哈尔滨诞生初期,完全是一座欧洲城市的风格。

  1899年时,是几千名俄国人来到哈尔滨,他们主要是做管理、技术类工作,那时候汉人还少,只有当地渔民组成的十几个村落,大约有3万人,俄国人便在此雇佣了大批河北、山东农民工修铁路,有人便跟过来做生意,使哈尔滨总人口达到了17万。

  在南岗和道里,形成了俄国人做大生意,华人做小生意的格局,俄国人经营秋林洋行、老巴夺卷烟厂,华人则负责卖木材、面粉、食品、锅碗瓢盆。

  俄国那时反犹也挺厉害,犹太人就跑到今天哈尔滨的通江街、经纬街、红专街一带形成了犹太社区。

  所以今天哈尔滨还分布着东正教、天主教、犹太教各种各样的教堂,这是哈尔滨极独特的地方。

  1918年,被俄国革命赶下台的白俄人又流亡至哈尔滨,使这里成了犹太人和白俄的聚居中心,是俄国境外最大的俄国人城市,在1920年代,俄裔人口超过了12万,最高峰时,外国人占哈尔滨60%的比例。

  外国人离开哈尔滨,还在于日本入侵东北,一时跑得不到3万人,2022年我去哈尔滨时,外国人已经很少见了。

  那年头中原动乱不休,东北相对安宁,给了哈尔滨很好的发展时机,从1932年起,哈尔滨慢慢地发展成东北最大的城市,十几个国家在这建领事馆,成为东北亚国际经济与运输中心。

  从1900年到1945年,东北的实际控制权依次在俄国、本地军阀、日本手里,中央政府一直没能控制东北。

  日俄战争结束后,双方签订和约,约定一年后东北主权归还给中国,此后张作霖掌控了东北,连续架空中央派来的官员,来一个欺负走一个,并将东北的军事工业搞了起来。

  但我一直搞不懂,张作霖是怎么把军工搞起来的?他哪来的钱?大部分历史对这段记载一直是模糊不清的。

  “主要靠出口大豆,东北工业起家的第一步是大豆换来的,那时候欧美国家需要大量大豆做豆粕,拿来喂骡马,属于战略物资,张作霖靠这个挣钱换资源,搞来了现代装备,搞起了奉天军械厂、奉天迫击炮厂,还能从德国日本瑞典请来1500名军事专家教学。”

  日本关东军占领东北后,一共缴获了子弹300万发、炮弹50万发、机关枪2500挺、重炮250门、迫击炮2300门,够武装20万日军的量。

  日本统治东北期间,一边从本土移民7万户20万人到东北,强征了中国500万农民的土地,一边在东北建铁路和工厂,方便掠夺中国资源为战争做准备。

  苏联对中国的影响一定要从一体两面来分析,不能一边倒看苏联,拆走日本物资确实影响了东北发展,但苏联支援中国的156个项目,主要也放在了东北。

  哈尔滨解放前,全市只有一些生产油、米、面、酒的初级加工公司,100人以上企业仅30多家。

  解放后,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,哈尔滨就分到了电机厂、汽轮机厂、锅炉厂、轴承厂、东安机械厂、哈尔滨飞机机械工业集团、101厂共13家。

  哈尔滨的辉煌从1950年代一直延续到1980年代,一直是全国十大城市,过了足足四十年好日子。

  那年头的哈尔滨,要企业有哈轴哈锅哈电三大动力,有哈药哈飞哈啤哈肉联等重要公司,要学校有哈工大哈工程东北林大东北农大等重要学府,是全国经济的领头羊。

  但到了2022年,哈尔滨已经衰退到全国城市第45名,比榆林、洛阳、金华、临沂的GDP还要低。

  动力区曾拥有哈尔滨电机厂、哈尔滨汽轮机厂、哈尔滨锅炉厂,合称三大动力,那年头年轻人能去这三家公司做工人,就等于今天进了腾讯阿里。

  工人们平时购物去松雷国际商厦,纳凉时去母亲广场,春游时去哈尔滨植物园,滑雪时去名都滑雪场,十分鲜活热闹。

  三大动力后来不断出现亏损和下岗,光2003年一年,动力区就安置了下岗工人8000人,现在虽然都活着,但工资收入一般,人员大减,远不能跟当年相提并论。

  一位历经当年下岗潮的老哈尔滨人,说起往事,不由得跟我哼起了当时流传的一句顺口溜:

  今天的哈尔滨市区,由南岗、道里、道外、松北、香坊、平房、阿城、双城、呼兰组成。

  远处就是俄国人留下的中东铁路,已经废弃成为景观桥,这条铁路分开了道里和道外。

  道外是闯关东过来大部分人落脚的地方,在这里生活做生意,所以苍蝇馆子多,味道好,哈尔滨人叫“好吃老道外”,又有大量老字号商家,以批发商业市场为主,夏天摆摊的多,大小货车随意穿梭,杂乱而鲜活;

  道里是商业繁华区,中央大街就是俄国人为了做生意建起来的,所以欧式建筑最多,这也是所有外地人来哈尔滨必到之处,大街两侧布满各种洋行、旅店、影院、餐馆,共有欧式建筑71栋,又分别汇集了巴洛克式、折衷主义式、文艺复兴式多种风格,著名的马迭尔冰棍就在这条街的马迭尔宾馆楼下,那是全世界最赚钱的冰棍摊,平均每天营业额能达23万,旅游最高峰时,一天营业额能到50万,大家来这里买冰棍时,千万记得最便宜的5元原味冰棍最好吃,贵的花样多,但并没有原味好吃,当地人千叮万嘱,我出于好奇,把各种口味全部买来尝了一遍,吃到拉肚子为止,发现当地人说的就是肺腑之言,一定要听人劝。

  道里另有著名的圣索菲亚教堂、防洪纪念塔、城市规划馆、外滩湿地公园,是哈尔滨的旅游胜地。

  南岗区是全省第一个GDP破1000亿的区,是全省政治、经济、文教、交通中心,省委省政府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图书馆省博物馆全在这,另有哈工大、哈理工、哈医大、黑龙江大学、哈师大、秋林商圈、博物馆、极乐寺等,一看就是典型的富人区,类似于成都的西贵片区,是全省政治财富精英居住地。

  香坊区包括了过去的动力区,原是有人在这里开了个“线香作坊”,生意特别好,慢慢就传成了香坊区,属哈尔滨的工业中心,就是前面说的三大动力,另外哈尔滨啤酒厂也在这,旅游资源则有伏尔加庄园、中华庭园等,这里很像是成都市区的东部片区。

  道里、道外、南岗、香坊是哈尔滨四大主要城区,我个人的理解是:道里是旅游区,道外是普通市民区,南岗是富人区,香坊是工人区。

  松北是2015年才建立的新开发区域,市政府都迁到这里办公,正想尽办法引导人口流入到这一块,我在那边逛了几圈,发现这一片相对要现代许多,各种高级酒店、商场、游乐园都集在这里,适合年轻人居住,唯一的缺点是跟其他老区隔了一条江,显得孤零零的,但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最大。

  哈尔滨虽现在沦落到全国第45名,但它曾阔过百年,有许多新兴城市累积的财富要深得多,

  一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分解,就分出了长沙国防科大、哈尔滨工程大学、南京理工大学、西北工业大学、海军工程大学、重庆理工大学六所大学。

  一处老巴夺父子烟草公司,其留下的技术人员,为南方烟草公司输送了大量烟草人才。

  我在中国中部和西南调研时,大量的三线工厂,都来自东北地区,东北早年对中国工业的建设,没齿难忘。

  不过总的来说,哈尔滨大量产业是国之重器,不能破、不可破,因此到现在工业虽然萎缩了,但总的大框架还在,并没再次出现俄罗斯那种工业崩溃的景象。

  哈尔滨只是因为地理原因,跑得无另外的南方城市快了,就算发展慢了些,它依然是一个有底子的富户,一跑起来,全身的金银财宝,还在叮叮当当地响。

  东北,因为清政府锁关政策,原先是一片蛮荒之地,直到后面因人炸和俄国逼近,才开关让平民拓荒。

  以山东河北人为主的拓荒团到达东北后,如同欧洲人到达北美,眼前是一片无主沃土。

  茫茫荒野上,当一群外地人在这拿命开荒数年,终于有自己的土地,突然村子里闯进一个外人时,大家就会相互打量,以为对方是来争夺无主土地的,就会发起挑衅地问:

  同时因为天气严寒,一年当中有六个月的寒天,又培育了东北人食物以炖为主,爱喝大酒的饮食上的习惯,这些生活习性,其实都是为了御寒。

  长居室内避寒,为了给枯燥日子增添生活娱乐,又培养了东北爱唠嗑、擅长说脱口秀的性格。

  我在欧式古色古香的哈尔滨高铁站出站时,后退时不小心踩到别人,慌忙道歉连说对不起,换在全国另外的地方,别人大多数都会没点反应埋头继续走路,但在东北不同,那哥们走两步,看一下自己的脚,恶狠狠地看着我,又走两步,又低头看一下自己的脚,又恶狠狠地看着我。

  在哈尔滨街头乘车时,一段10公里的路,我见到了八次别车,不是我们的司机别人家,就是人家别我们的司机,大家都是互相别,没见过一次礼让,开个车跟干架似的。

  这些匪气,应该是千里迢迢来到东北荒地拓荒时,留下来的硬朗作风,跟美国德州人爱耍枪是一个道理。

  无论是在北大荒建出大粮仓的知青,还是在富拉尔基盖起一重的工人,每当说起往事,他们的眼睛里都有一股冲天豪气。

  是那种无畏艰难,盖出一番惊天事业的豪迈之气,是知青和工人们,想锻造一个新中国的威武之气。

  一种是总带着一点点敏感,生怕别人嫌东北已经衰败而鄙薄东北人,另一种是透着一股睿智,带着不卑不亢的语气,风雨不惊地谈起东北的变迁。

  其中一位和我同龄的绥化人,和我在哈尔滨俄餐厅聊天时金句频出,总结起东北人做生意的毛病,说他在南方做生意,话难说,单难签,钱好拿,他在东北做生意,话好说,单好签,钱难拿。

  他又问我,有没有在东北遇见有些油腻的公务员和商人,我说有的,是遇见了好几位。

  他沉默了一会说,其实深圳的早期领导,是以东北人为主的,照样能把东北干起来,照样有效率,为什么在东北就不行了呢?为什么就有那么多人又懒又好面子又不讲信用?

  他说,没有哪里的人天生油腻,是因为东北这块地,计划经济实施得最早,退出得最晚,是经济代差,造成了思维代差。

  其实东北的兴起,有着非常强的历史特殊性,是中原战乱、俄日争霸留下来的特殊工业加持,加上苏联的培育,才使东北在中国第一个完成了工业化。

  而随着东北亚与苏联衰落,中国将工业体系连接上欧美世界,作为欧美资金技术连接口的长三角和珠三角,便接过了新一轮的工业使命,东北才开始走向衰落。

  东北要振兴,核心并不是大家常讨论的体制、腐败、散漫等等,而是只有在东北亚大的环境有所改变,在朝鲜半岛统一、日本融入东亚经济圈、西伯利亚得到开发之时,东北才会有机会振兴。

  2022年7月,我乘坐了一次国内最漫长的飞机,加上转机,一共历经6.5个小时,才从深圳到达黑龙江伊春。

  在我开始东北之旅,我回忆印象中的东北,一直以为它是残破的、贫穷的、脏兮兮的东北,我以为伊春人民住在木头房子里,大庆是一座黑乎乎的油田城市。

  这次黑龙江之行,彻底颠覆了我对黑龙江的印象,原来东北不是印象中的土脏穷,而是天高地阔,气象广大。

  东北人拥有的人均资源,是远胜于中国其他省份的,东北的生存资源和教育资源是优质的,只是发展资源较差,没办法提供大量优质工业就业岗位,而农业注定要大机械化,不需要太多人口,所以人口才会不断流失。

  确切地说,东北这也不叫人口流失,而是叫人口再分配,当年大家进东北,是满足东北工业发展的人口再分配,今天大家出东北,也还是为了南方工业发展的人口再分配。

  黑龙江能够继续专注于农业和核心重工,作为国家的战略省份,为中国的安全做贡献。

  2019年,从《文在寅的复仇》,有几百万读者关注我们,我在文章里带大家解析了当今国际局势和中国的崛起之路。

  如今,有31000+读者加入我的星球,重新开始认识世界的逻辑和本质规律。


首页限位开关产品中心新闻中心联系我们

在线 QQ :点击联系

咨询热线 :葛经理 0577-62732819

电子邮箱 : 331999175@qq.com

扫码微信咨询

Copyright © 2020 欧宝体育下载地址 版权所有 浙ICP备14008963号 主营产品:行程开关 微动开关 脚踏开关 限位开关